精选荀子资料(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131句)

admin 个性说说 59

今天可爱个性网给各位分享精选荀子资料(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131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精选荀子资料(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131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精选荀子资料(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131句)

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1、荀子的简介资料大全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2)、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

精选荀子资料(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131句)

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1、荀子的简介资料大全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2)、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

(3)、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背诵《论语》中的重点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理解儒家思想“仁”、“礼”。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编为《论语十则》进行了讲解。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且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比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论语十则》。第二次课上首先检查了孩子们的背诵情况,结果显示孩子们几乎都背诵下来。令我欣喜不已。以后每章的学习都是这样下一节课检查抽背,而孩子们几乎都是很好地完成了课后的背诵,我有时都忘记了这群孩子的年龄,把他们当成了高中生在教学,滔滔不绝的讲下去,全然忘记了这是一群小学生……

(4)、看看稷下学宫历史上的一串名师,便可一目了然——

(5)、第三题: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6)、高专诚也很关注汉学研究中的孔子研究和儒学研究成果,他对三部有影响力的汉学著作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对于国内孔子研究、先秦和汉代儒学研究、当代新儒家研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孔子与中国之道》的多次再版与重印,对于国内学界的孔子研究,有颇多促进。这本书是美国学者顾立雅所著汉学名著,高专诚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其翻译出版。更重要的是,作为译者,他以增加大量注释的方式,把自己对孔子和孔子弟子的研究所得,悉数反映在译本中,并在许多问题上,对原书作者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明显增加了译本的学术厚度。所译《荀悦与中古儒学》是美国著名学者陈启云的重要代表作,书中对两汉三国魏晋时期的儒学研究,尤其是对东汉、三国之际重要学者荀悦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这一时期儒学研究的空白,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所译《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精神》是当代著名新儒学大家杜维明的重要著作,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儒家在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7)、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儒效》

(8)、荀子曾做《性恶》来辩驳孟子的性善论,《劝学》是作为《性恶》篇的副产品出现的,然而今天读来,《劝学》却成为妙绝千古、孺子可诵的名篇。《荀子》书中的文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述缜密,风格质朴;并且能够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巧妙运用比喻,反复论证;用词简练,善于运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9)、     从现有的荀子简介中,大多把生卒时间定为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其他文献也各有说法。比如:

(10)、又因为这种与道德性命无关的学习法不能真正地解决生命问题,它必定会采用相反的方式来平衡自己,不是将儒学改为儒教,便是转而去信仰别的宗教。这样对个人而言,学习与信仰容易分家,道德与文章容易分途,事业与健康很难兼顾。这种个人的问题扩而大之就是社会问题,也就是会造成社会的情与理之间的严重失衡,从而会导致社会动乱。而圣人之学的核心是心性之学,也即是复性之学。

(11)、“劝学”:劝各位好好学习。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用心——积少成多,锲而不舍,方能持久。“好”,好学,培养兴趣,是学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自己有心思,感兴趣,再者用心好好钻研。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能学,当然要持之以恒,一朝一夕,方有所用,仅专攻一时,成效也就不高了。

(12)、在南渡士人中,兰陵一带的何氏(今山东苍山长城乡)、徐氏(今山东苍山二庙乡)、颜氏(今山东苍山芦祚村)、鲍氏(今山东苍山南桥乡)等等在南北朝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何氏一族由何承天、何子朗、何思敬、何远、何逊等等在南朝文化中都有自己重要的贡献,其中以何承天与何逊最为突出。何承天是南朝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他在天文学、律学、无神论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旧历法疏漏不当,要求修正历法,由他主持修订的历法称《元嘉历》。《元嘉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代表了南北朝时期我国在历法方面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何承天在数学、音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在祖冲之精算出圆周率的约率和密率之前已经掌握了约率的数值。他还兼通音律,发明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开后世“十二平均律”之先河。他站在正统儒家的立场上,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批判佛教轮回观念、因果报应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神不灭论,对范缜的无神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何承天的事迹主要见于《南史》、《宋书》等。何逊是何承天的曾孙。南朝齐梁时著名诗人,文学家。何逊八岁能诗,二十岁举秀才,受到当时名流范云、沈约赞赏。但何逊出身贫寒,仕途一直不顺,曾长期隐而不仕。曾吟下“露滋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江岸雨欲来,浪白风初起”,“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等佳句。沈约甚至有“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之说。(《梁书·何逊传》)颜之推评其诗“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扬都论者,恨其每病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之雍容也。……江南语曰:‘梁有三何,子朗最多。’三何者,逊及思澄、子朗也。子朗信饶清巧,思澄游庐山,每有佳篇,亦为冠绝。”(《颜氏家训·文章》)三何即何逊、何思澄、何子朗,而一族三人同时显露于当时的文坛,为时人所称道,可为古今奇观。

(13)、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4)

(14)、余觉中,名小华,字继槐,一九六〇年出生于浙江天台。原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心致力于在当今社会恢复孟子后失落、清代大儒刘止唐先生中兴的孔孟大道圣学,2006年创办广慧书院,后改为中和书塾。归心于川西夫子刘止唐先生,承续止唐先生所创槐轩之学,十多年来坚持“以光复圣学为己任,以中庸之道为行持,以尽性立命为目标,以育人弘道为核心”,研习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先后编著《做人之道》《圣学梯航》《万世师表——孔子生平事迹》《中华经典选粹讲记》《大道经论选》《中国文化精神》《孝经讲记》《下学梯航讲记》《学书悟道记》《中庸通讲》《论语通讲》《大学通讲》等三十来种。

(15)、故事的题目基本上沿用北京民社本所拟的标题,只是删去或合并了原本某些故事,而从《孔丛子》和《孔子家语》等书中选译增添了《创设私学》《赞鲁男子》《在齐闻韶》《诫子修学》《诫予尚理》《论圣受命》《仲弓问刑》《礼待叛臣》《君子无忧》《穷不变节》《止由私济》《忘身为甚》《返本修迩》《七教三至》《敬身为大》《曾子耘瓜》《避赐所问》《三恕三思》《三患五耻》《荐贤为贤》《读诗惕惧》《政在尊贤》《忠言利行》《人有三死》《答问鬼神》《人有五仪》《尊贤取人》《季孙问历》《千古至圣》等二十九个故事。整理本的文字参考了孔祥林主编的《孔子圣迹图》以及《孔丛子》《孔子家语》等书提供的译文。

(16)、但余先生认为上述三次反儒学的思想运动都没有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大格局。而现代儒学所面临的困境则是空前的,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因为“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因此,儒学是通过制度化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支配着传统文化。

(17)、复性之学即是人如何恢复自己的至善本性的学问。复性之学的起步在格物,格物的核心在静存动察,静存动察便是存心养性的功夫,存心养性的功夫即是孔子说的“为仁”,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如何“养浩然之气”?就是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何“求其放心”?即如何去除欲念而找回已经丢失的先天本性?就得从知非改过开始。如何知非?如何改过?如何降伏妄念贪心?没有明师指授,没有长期修习是根本做不到的。

(18)、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荣辱》

(19)、前334年—-前213年《荀子简释》梁启雄

(20)、《荀子和兰陵》,文野,《临沂日报》,2013-05-11

2、荀子资料

(1)、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儒效》

(2)、如上是荀子所作的关于“性恶”论及“礼”的一个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3)、荀子反对禅让的观点,在其《荀子·正论》中可谓旗帜鲜明:

(4)、稍微注意两汉到魏晋文化研究的人都会发现,此一时期兰陵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兰陵人多善为学”,由此而形成兰陵“经师群”。如王臧、缪生、褚大、孟卿、孟喜、后仓、疏广、疏受、萧望之、匡衡、毋将隆、毋将永、段嘉、王良、缪袭、缪悦、缪播、王朗、王肃等等,这些经学大师或设帐授徒,毕生致力于中国经籍的传承,或通经致显,以经术论政事,他们在诗学、书学、礼学、春秋学、易学等传承与研究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都是一代名儒。

(5)、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6)、第二题:“混沌初开人揖别,星移斗转总牵魂。一从大圣成仙后,千古风流说到今。”

(7)、毫无疑问,荀子的思想高度就是战国后期中国思想的高度,荀子的文化宽度就是战国后期中国文化的宽度。荀子既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儒,也是百家争鸣的总结性人物,是战国晚期中国思想界最伟大的学者、思想家、中国文化的传人。他的思想以儒为主,兼综名、墨、道、法,尤善《书》、《礼》、《易》、《春秋》,融合诸子而超越诸子,汇通百家而超越百家,直追孔子,这是荀子,这也正是荀子赋予兰陵文化的特点。

(8)、孙卿即荀卿。颜师古《汉书》注,刘向以避汉宣帝之讳,改荀卿为孙卿。清人顾炎武不认同这个说法,认为孙、荀音近而转,两说并存,各有其理。刘向《孙卿书录》对荀子生平的介绍在充分吸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对荀子记述的基础上,比之更加丰满、具体。刘向介绍的更加突出了荀子与兰陵之间的关系。这段文献给我们提供了如下信息:

(9)、《荀子与稷下诸子》,作者:白奚,《光明日报》,2019-12-28日?11版

(10)、在《荀子》一书中,荀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荀况指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他认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有不同的职能。同时,荀况又强调,人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强加于自然界,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与其崇拜天、歌颂天,不如像畜养万物那样将天驯服;与其顺从天、歌颂天,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使之为人类造福。

(11)、学习和生活在国际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有高手导师点拨,有天才同学切磋,再加上荀子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学术研究自然是事半功倍,几年下来就已经学业有成。作为“天下第一学府”培养出来的高材生,荀子在当时有不少好的去向,离荣华富贵咫尺之遥。但热爱学术、心有大志的荀子,还是选择继续留在了稷下学宫,边深造边研究,学问不断精进,渐渐从一个懵懂少年,达到了相当于现在硕士、博士的水平,俨然满腹经纶的学者,成为稷下学宫青年一代学者中的骨干力量。他深得齐王的器重,几经进阶,当上了稷下先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

(12)、按照荀子公元前333年出生来推算,到齐闵王17年,即公元前284年,荀子正是四十九周岁,古人按虚岁计算年龄是惯有的事。这一年,荀子首次来到齐国。

(13)、只有到了清代,刘止唐先生从野云老人处得到上古大学之道的心性之学,经过多年修习,印证了圣人之道的真实不虚,并通过恒解四子五经及培养弟子,才使中断了两千来年的圣学开始在神州大地重新兴起。近年随着《槐轩全书》的出版,国内外已有不少学人开始关注圣学。可以预言,儒学如要走出现代的困境,非返回到圣学不可。而圣学作为一种人道的根本学问,是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它是真正适合于全人类的学问,也是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能贡献给世界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14)、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5)、说到大语文,除了包括了语言文字认知、文学常识、写作能力外,传统文化知识和对传统文化阅读理解占很重要部分。古诗词,文言文知识掌握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语文水平、语文素养的程度。所以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是很多人学习语文的硬伤。我的课程理念主要围绕“博古通今、知人论世、融会中西”的教学理念,设计三大块:古代文化、外国文化、写作。其中,古代文化是基础。为此,今夏我的课程主要进行古代文化讲解。通过历史典籍、名人生平、时代背景、作品品鉴等方面为我的学生们(一群即将进入中学、从未进行过系统文言文学习的少年)提供了粗浅的、较系统的教学实践。  主要如下内容的讲解:

(16)、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也是《荀子》一书的重要内容。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伪”之分,就是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品质区分开来。他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本能的物质需要,并不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礼义规范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必然引起人们对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争夺,导致强者害弱,众者暴寡,天下大乱。总之,人性恶而非善。孟轲讲人性善,是不对的。荀况又认为,必须对人的恶的自然属性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礼义规范的善的社会品质。这种善的社会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伪”,是人为的意思,指人的社会品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于文化环境影响,经过长期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荀况十分重视教育学习对于改造“性”的作用,他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在初生之时声音一样,没有区别,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教化,长大以后便具有不同的教养和习俗。可见教育学习对人性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7)、曾经的巅峰,昔日的花冠,没有所谓真正停滞的财富或成就,失去的必然离我们而去,但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找回了自我和价值。

(18)、荀子与刘向相距200多年。刘向明确指出:荀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他的思想是对儒、墨、道、法、名等家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对庄周、公孙龙、李悝、尸子等等,“非先王之法”,“皆不循孔子之术”极为不满,“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像孟子一样,起而捍卫先王之法,仲尼之道。由于荀子著书兰陵,讲学兰陵,影响兰陵,“兰陵多善为学,盖孙卿也。”“多善为学”是兰陵的文化传统,也是西汉时代兰陵地区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重要特点,刘向将这一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归于荀子,是有道理的,也是可信的。

(1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荣辱》

(20)、荀子一生享年80余岁,15岁左右来到齐国,60岁左右离开齐国,其间虽然先后到过楚、秦、赵,但都没有多少时日。可以说荀子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齐国度过的,他学于稷下学宫,成熟于稷下学宫,把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了稷下学宫。他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氛围中接触并研究了当时各家政派与学派的主张。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以敏锐的眼光,深邃的理论思维,磅礴的气度,对于先秦学术百家之说,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尤其对于先哲孔子创立的儒学,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有重大发展,创立了稷下儒学,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齐文化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1)、刘志轩先生的这段话,至少说明,荀子不是在公元前238年去世的,被罢官后仍然教书的说法,与王善富的《兰陵歌谣》是一致的。因此说,荀子在公元前236年去世是可能的。

(2)、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

(3)、中国孟子研究院秘书长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4)、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发言,并集体诵读《劝学》篇

(5)、高专诚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传统文化这块厚重大地上跋涉30余年,著述丰硕。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专制之父韩非子》《子夏与三晋儒学》《御注老子》《论语通说》《孟子通说》《三晋烽烟》《三晋纵横家》《老子通说》《孔子与山西》《先师孔子》《凡人孔子》《大丈夫孟子》《荀子传》等30余部,译著有《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孔子与中国之道》《荀悦与中古儒学》,主要论文有《创新与守旧对三晋儒学命运的影响》《晋文化的思想特征》《甲骨文、金文所见殷周之际道德观念的嬗变》《从迁都新田看春秋后期晋国形势》《子夏的思想成就及历史地位》《儒学命运的历史观察和现实瞻视》《“稷下学派”考疑》《“赵氏孤儿”衍变真相》《秦汉时期晋文化研究》《荀子的文学成就和影响》《〈韩非子〉中的孔子》《〈史记〉所见“韩非之死”辨析》等50余篇。

(6)、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君道》

(7)、兰陵萧氏非常重视文学研究与创作。南齐萧颐当国之时,出现了清新典丽的新体诗“永明体”,梁简文帝时,又出现了所谓的“宫体诗”,中国的“近体诗”即滥觞于兰陵萧氏当政时期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昭明太子文选》。昭明太子是对梁武帝长子萧统的称谓,《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萧统爱好文学,他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入选标准,编成《文选》三十卷,后人称《昭明太子文选》,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足见《文选》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8)、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 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 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

(9)、所谓贤能不待次而举,或许就是说,由于年轻,资历不够,对禅让所引起的政治危机的看法和建议,没有受到燕王的重视和采纳。因此他说,以善治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10)、最后一节课,我请大家来猜一猜:下面的文言文说的是哪一种动物。

(11)、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的全面瓦解已表面化,“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站得住的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接纳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儒学因而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余先生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回答了“为什么越到近代似乎反孔的人越多”这个问题。

(12)、最后我用“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结束了全部的讲课,希望孩子们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3)、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这一点大概可以说是公认的了。但是圣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凭什么认为孔子是圣人?圣人与人、与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在历史上对孔子极度推崇的不乏其人,对之竭力贬斥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越到近代似乎反孔的人越多?这些都不是能轻易解答的问题。

(14)、是你们给了我继续在少儿教育这条路上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15)、1977年12月23日荀子墓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  学生代表迈着沉稳步伐向荀子献花致敬,全体师生以虔诚之心向荀子三鞠躬以表达对荀子的景仰之情。

(17)、公元前284年,齐闵王17年,荀子年五十始游学于齐。

(18)、      考察古人的生平事迹,首先从其卒年着手,这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空白。

(19)、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

(20)、因此,孔孟代表的实际上是上古圣圣相传的大中至正之道,不应将孔子看作狭义的儒家创始人,因为孔子传承的不仅有周公的治世之道,也有老子的治身之道,而实际上对于证悟大道的圣人来说,不应将治世与治身截然分开。因为治世是建立在治身的基础上的。治世是治身的扩大与外用,不能治身何以治世?会治世的圣人怎么会不知治身?

4、荀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1)、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非相》

(2)、荀子任县令的时间里,文献几乎没有记载,只是在上任不久,受人谗言,春申君曾免去其县令。刘向在《叙录》中说:

(3)、    荀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荀子借鉴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成分,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今天,当我们捧读博大精深的《荀子》一书时,除了怀有一腔敬畏之心,同时对其生平履历,也多了一份 疑惑和好奇。

(4)、以上结合余英时先生的观点,从内外两方面谈了儒学在中国为什么会越来越衰,圣人的形象在国人心目中为什么会含糊不清,或美丑并存。

(5)、     钟克万先生在《荀子行厉考》中说:“从《孟轲荀卿列传》中荀子着书数万言的记载来看,春申君死后荀子还活了数年,应不下两年。”(8)他的推断亦是两年。

(6)、最终,荀子选择了儒家。据临淄当地研究者分析,孟子某次游齐时,年轻的荀子也正好在稷下学宫求学,这位前辈“大牛”来稷下学宫开讲座,想必荀子一定不会错过。也许就是在那时,荀子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想启蒙发轫进而有了改良思想的萌芽。

(7)、还讲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讲了一个屠夫与两只狼争斗的故事。两只狼非常贪婪,吃完屠户扔给它们的骨头后还想吃了屠夫,竟然也会使诈:当屠夫退到草堆时,虎视眈眈的两只狼分散行动,一只在屠夫前面假装睡觉,麻痹屠夫;一只假装走开,其实是绕到草堆后面打洞,企图前后夹击。最终被屠夫识破诡计,顷刻之间杀死了两只狼。作者在文末感慨:“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礼记·曲礼上》也有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飞禽走兽再灵异,终归一直不如人,因为不知道读书的缘故。请注意两处停顿,并用喟叹的语气读:“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8)、我们知道,荀子第一次游学于齐,是在齐闵王末年,荀子立足未稳,便遇上燕上将军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结果七十余座城池失陷,齐闵王逃至莒国,荀子也离开齐国。至公元前279年,田单收复失地,齐襄王复国,不久,“修列大夫之缺”,田骈等老资历学者已死,荀子再次来到齐国,时年五十五岁。至齐襄王死(公元前265年)的十四年间,荀子凭其学问、资历,成为“最为先生”、“三为祭酒”。

(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篇》)

(10)、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11)、“劝学”:劝各位“终身”学习,也许我们无暇去学一些机械性的东西,但可以去发掘一下潜在的知识灵活性,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接触一下,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学海之中——生活之中,事物万变,引发无数思考;书中,问题万千,获得清楚思维;家里家外,人人之间,交流也是一种技能。不必去深究,却得学技巧,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群中……所以,学是无边的,更是无止境的,树立良好态度——“终身学习”是培养我们开发脑力,获得无形力量的好方法。

(12)、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意思是: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既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铄论代表人。

(13)、燕王哙实行禅让,是公元前316年的事情,燕国发生大乱。周赧王元年(前314),齐国乘燕内乱之际攻燕,杀燕王哙,擒子之。凭此史料,我们推断燕王禅让时,荀子应是弱冠之年。

(14)、    显然,把荀子卒年定为公元前238年是难以成立的,而事实情况是,多数人默认这一年为荀子的卒年。唯一能解释此说法的,只有依据司马迁的“春申君死而荀卿废”。但不要忘了,司马迁交代的很清楚,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只是受春申君牵连,免去了县令的职务而已。并且说了,序列数万言而卒。问题的关键就是在这里,著书万言,这需要一定时间的,至少需要数年的时间。

(15)、《劝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正如陶渊明所说:“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拥有渊博的学识。《劝学》还让我懂得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也如颜真卿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总之,《劝学》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荀子的独到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1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大意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意义。

(17)、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比如,在天道(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在治国观方面,与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不同,荀子隆礼重法,主张以法治强化礼治,明德慎罚。对于荀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后圣殿(位于山东兰陵县兰陵镇东南一公里处,荀子墓庙宇)里的一幅楹联有很好的概括,上联是:观秦政议赵兵志一天下振长策;下联是:领稷学定楚疆特立性恶警俗儒;横匾上书:周孔之绍。

(18)、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19)、我们假设荀子在禅让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315年)来到燕国,假设荀子十八岁参与了反对燕王禅让的活动,由于年龄太小,他的话并未得到燕王的重视。有文字为证。

(20)、文学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2)

5、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介绍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踮起脚尖

(2)、要想在稷下学宫当一名老师,需要什么条件呢?在那个时代,当然不需要考“教师资格证”,也不需要名校毕业,但是起码要获得齐王的首肯。

(3)、前336年---前236年《荀子新探》廖名春

(4)、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5)、最后谈谈孔子生卒年月日问题。晋代以前孔子生日皆遵《春秋传》记载,《谷梁传》作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公羊传》作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本无“十一月”三字,因上文有“十月庚辰”,也是指十月。又因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没有庚子日,因此二《传》记载的日子实际上是相合的。因《春秋》经文有“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的记载,那么庚子当为二十一日。《史记》作襄公二十二年,比《春秋传》迟一年,如按十月庚子算,则为二十七日。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7)、可以断定,“始皇任之,人臣无二”发生的时间,应是荀卿被废的公元前238年。

(8)、“最为老师”里的“老师”是大师的意思,“最为大师”就是大师中的大师。而荀子是个“非典型”的儒学大师,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近乎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观;他说人性本恶,要靠后天学习来约束自己,和前辈孟子针锋相对;他重视制度、强调规则,教出了韩非子、李斯两个法家高手。因此,也就难怪在后世儒生眼里,荀子有些格格不入了。

(9)、“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大意是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强调知识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10)、“劝学”:劝各位灵活学习。处于艰苦学习阶段,我们所谓的读书是苦不堪言的。当然,机械性地背认默识,让我们无端苦闷,倒不如好好地学一下。如:背书先会意,以练熟记,以做熟背。当然死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不过“死去活来”才不失为良方。

(11)、孟子,也曾在稷下学宫任教,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烁古今。

(12)、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他的门客李园所杀。春申君死后,荀子兰陵令废止。荀子治理兰陵前后近二十年,被废止后,住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孙庄”著书立说,终老其身。荀子通过心传口授的教学方法把儒家经典传授给弟子,使六艺之传不绝。同时以兰陵为依托,培养与储备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他的弟子李斯、韩非、张苍、浮丘伯等人,再传弟子贾谊、戴德、戴圣、董仲舒、萧望之、匡衡等人,有的成为治世名臣,有的成为传经大儒,在秦汉魏晋时期大放异彩。

(13)、但而今,作为我们青少年,更多的是被迫的学习,能自发地去学一些东西那是极其艰苦的,所以我用“劝学”来劝我们自己。

(14)、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

(15)、教育培养最理想目标就是大儒,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治理好国家。

(16)、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向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刘向《孙卿书录》)

(1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劝学》,让国人记住了荀子的名字,同时也对这位爱学习的好榜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今天看来,荀子远不如孔孟老庄那些一代宗师声名如雷贯耳,可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稷下学宫祭酒荀子蜚声海内、无出其右,以至于有了“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美誉,他真正做到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青史永垂。

(18)、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

(19)、清代学者崔述说:“以为二十二年者,《史记》误尔。《史记》未尝言十月庚子也。以《谷梁》为不可信乎?则十月庚子之文不必采矣。以《谷梁》为可信乎?则固谓二十一年也。何得又从《世家》改为二十二年乎?”不少学者发现,《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年代的记载讹误很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清代大儒刘止唐先生的孙子,近代有天才学者之称的刘咸炘先生曾写过《孔子生年月日决辨》一文,以令人信服的考据力主应从《谷梁传》。

(20)、正如第一节所说,考证荀子的年龄从确定他去世的时间开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1)、刘向的这句话,说明荀子卒于六国统一之前。我们知道,韩国是公元前230年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是荀子逝去六年之后发生的事,这与以上的时间节点是吻合的。荀子被废之后,在担忧、恐惧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从民间流传到文献资料的记载,都是一致的。

(2)、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正因为圣学的失传,汉唐的儒者在解经的时候由于对圣典的境界缺乏真实的体证,对经义已开始纷争,或者将解经的重点放到繁琐考证上,已开始将学人从成贤成圣引向做某种专门的纸上功夫。为纠偏,又走向另一极端,出现种种谶纬之书,开始将圣人神化,捏造种种神迹加到圣人头上,试图创造一个不学而知、不教而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人形象,其结果是拉开了圣与人的距离,使人感到圣人高不可攀,不可学,学不了。难怪孔子第十一世孙孔臧对俗儒极其痛恨,说他们“繁说远本,杂以妖妄,难可以教”。

(4)、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5)、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非相》

(6)、公元前236年,著书万言而卒,享年九十七岁。

(7)、彼时,一个怀揣梦想、跨国求学的少年束发轻囊上路了。经过一番自不待言的舟车劳顿、风餐露宿、度陌越阡,稚气满脸的荀子来到了临淄城的稷门之外。

(8)、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9)、荀子铸就兰陵文化的第一个辉煌,对兰陵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说兰陵文化成形于荀子,无荀子任职兰陵,就没有相对独立意义上的兰陵文化。

(10)、荀况在教育上和着述上很有成就。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今本《荀子》32篇除最后6篇一般认为是荀况门人所记外,其余各篇都是荀况的着述。

(11)、“劝学”:劝各位惜时!学要成为我们的兴趣,节约时间就是节约生命,学习是挤出时间的,不能仅靠别人安排时间。人各有学习方法,利用时间方式也各异,必须用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有用、较多的知识。

(12)、     《荀子·尧问》说:“孙卿迫于乱世,鳅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这个境况,应该与“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在时间上是接近的,刘向在《叙录》中也有相近的记载:

(13)、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所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

(14)、但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就是几千年来孔子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模糊的,因此可以轻易地为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推行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招牌。还有一点也是肯定的,就是几千年来不管人们给孔子贴上什么标签,安上什么罪名,无论怎样非议、谩骂,但孔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打倒过,更没有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

(15)、对前二句,聪明的孩子们一听就猜出来,一女孩说是:百兽之王虎也。

(16)、汪中这段话在学术界被反复引证。他对荀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作了精彩的概述。荀子之学,出自孔子,而荀子对经学的传承贡献极大。荀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它是百家之学的总批判、总检讨式人物,虽然他本身是先秦诸子之一子,但他却是汇总百家而截断百家人物;同时,他又开启了两汉经学。“《毛诗》,荀卿子之传也”;“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荀卿善为《易》”;“荀卿于诸经无不通”,“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六艺就是六经,六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总汇,是前诸子时期中国文化的结晶品,代表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与大流。荀子传六经就是传中国文化,华夏道统。

(17)、所以在这个主张上,很多的人也对于他的主张感觉到奇怪,但是到了后来,这样的主张其实也是被认可的。这也成为了儒家学派中比较重要的主张之一。当然荀子也有其他的主张,这些都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让很多的人在提到这些主张的时候,都会想起荀子就是儒家学派的人物。

(18)、荀子纪念馆,是2014年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景观,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串城街。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邯郸荀子而建。

(19)、对《诗经》的学习,大家明显地感觉轻松愉快多了,我觉得他们仿佛步入了诗经浪漫的艺术殿堂……

(20)、美丽的容颜会在时间消磨中悄然逝去,强健的体魄会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消瘦,青春终将被时光无情夺去。当我们不再年轻,当我们不再完美,当我们不再精神焕发,却会有一种力量支配我们去闯,去创。

(1)、十五岁的荀子游学目的地就是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宣王执掌大权才刚七年,踌躇满志、一心想恢复齐国霸业的他,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把“人才强国”战略放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于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盖起了高门大屋,吸引列国的饱学之士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探讨富国强兵之道和治国理政之术,为齐国的强盛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史称稷下学宫。齐国君主为稷下的访问学者们开出的待遇极为优厚,从而迅速吸引了来自列国的大批学者。他们号称稷下先生,“皆命曰列大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同时又“受上大夫之禄”,生活十分优裕。稷下先生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没有具体政务的烦劳,不必承担什么风险和责任,可以专心地从事学术活动。齐国君主对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并不干预,鼓励学者们畅所欲言,所以这里的学风十分自由和平等,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各家各派在这里都发展到了本学派的成熟阶段。一流的硬件条件,优厚的政治、生活待遇,再加上最为宽松的学术环境,稷下学宫很快就成了国际人才“挖掘机”,一时间学者云集,慕名而来者不计其数。因此,齐国及稷下学宫实际已成为战国中后期列国唯一的学术文化中心。

(2)、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3)、前335年---前230年《荀子通译》焦子栋

(4)、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5)、(作者简介:王善鹏,山东兰陵人,东方荀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枣庄市市中区作协副主席。)

(6)、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8年,荀子七十八岁,任兰陵令。

(7)、     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秦国大乱,卒以亡。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荣辱》

(9)、(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部副部长杨亚琳撰稿)

(10)、《荀子:稷下学宫最有名的“校长”》,张九龙,齐鲁晚报,2017-02-28

(11)、在兰陵任上,荀子治县的征途亦非一帆风顺。彼时,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周武王以百里地,后来皆为天下王。现在荀子是贤者,你让他统治兰陵百里之地,这不是很危险吗?”春申君听信谗言,便辞了荀子。荀子离任后,返回赵国,赵王请他为上卿。这消息传到楚国,又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伊尹去夏入殷、殷遂王天下而夏之亡;管仲去鲁入齐,结果是鲁国衰弱而齐国强霸,现在荀子是天下贤人,他离开楚国,楚国恐怕不得安宁了。”春申君闻听此言,觉得很有道理,又请人去聘请荀子,荀子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写了封长信,尖锐地劝春申君要辨真伪、区忠奸,不要“以睿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春申君一再派人向荀子道歉,并恳请他返回楚国,荀子因在兰陵久之感情深厚,又见春申君再三相请,于是重返兰陵,仍为兰陵令。

其他个性说说推荐: